[féng yíng]
迎接;接待。
《战国策·燕策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下 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晚春送别》曲:“借旗亭仙子逢迎,舞态飞琼,歌韵流鶯。” 清 李渔 《慎鸾交·雪愤》:“听诉个中情,为矢冰操,坚絶逢迎。”
对面相向;对面相逢。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 楚 军。” 唐 田娥 《寄远》诗:“忆昨会诗酒,终日相逢迎。” 宋 翁元龙 《瑞龙吟》词:“ 西园 猛忆逢迎,翠紈障面,花间笑隐。” 清 孙枝蔚 《渡江风阻》诗:“乱后逢迎谁似旧,田间老死未为愚。”
迎合;奉承。
《孟子·告子下》“逢君之恶其罪大” 汉 赵岐 注:“逢,迎也。君之恶心未发,臣以諂媚逢迎而导君为非,故曰罪大。”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八:“ 檜 ( 秦檜 )父尝为 静江府 古县 令,守帅 胡舜陟 欲为 檜 父立祠於县,以为逢迎计。”《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 河 臺本是个从 河 上佐杂微员出身,靠那逢迎钻干的上头弄了几个钱。”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原来是大丰银行一个小职员,凭着狡黠和逢迎的本领现在升为 潘月亭 的秘书。”
[féng yíng]
[féng yíng]
[féng yíng]
为了讨好上司,他谄媚逢迎,卑躬屈膝。
[féng yíng]
谄媚 [chǎn mèi]
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上司。羞于~。
奉承 [fèng cheng]
用好听的话恭维人,向人讨好:~话。
迎合 [yíng hé]
故意使自己的言语或举动适合别人的心意:~上司。~观众。
阿谀 [ē yú]
迎合别人的意思,说好听的话(含贬义):~奉承。~曲从。
谄谀 [chǎn yú]
为了讨好,卑贱地奉承人;谄媚阿谀:~之态,令人齿冷。
巴结 [bā jie]
1.趋炎附势,奉承讨好:~上司。
2.努力;勤奋:他工作一直很~。
献媚 [xiàn mèi]
为了讨好别人而做出某种姿态或举动:~取宠。
谀媚 [yú mèi]
奉承献媚。
奉迎 [fèng yíng]
1.奉承;逢迎:~上级。
2.敬辞,迎接:他是专程前来~诸位的。
趋附 [qū fù]
迎合依附:~权贵。
投合 [tóu hé]
1.合得来:两人的性情很~。
2.迎合:~顾客的口味。
趋奉 [qū fèng]
趋附奉承:阿谀~。
趋承 [qū chéng]
1.亦作“趍承”。指就教,接受教益。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顾惟幸会之多,曾是趍承之晚。”宋 曾巩《与刘沆龙图启》:“未卜趋承,更增慕恋。”清 赵翼《谒补山制府奉呈》诗:“趋承能不心倾尽,半为勋高半谊敦。”
2.侍奉;侍候。明 张居正《元日望阙》诗:“北闕朝元忆往年,趋承长在日华边。”《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初日还强勉趋承,以后打熬不过,半眠半起。”《清史稿·世祖纪二》:“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
3.趋附奉承。宋 周煇《清波别志》卷上:“迨至 政 宣 间,一时权倖皆自此进,气燄赫然,都总管反趋承之不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同父 挥金如土,毫无恡澁。妓家见他如此,百倍趋承。”《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二回:“你想,督办要娶姨太太,那一个不趋承巴结?”
4.引申为迎合。李大钊《真理之权威》:“吾为爱真理故,而不敢有所附和唯阿,以趋承此社会。”
讨好 [tǎo hǎo]
1.迎合别人,取得别人的欢心或称赞:~卖乖。你用不着讨他的好。
2.得到好效果(多用于否定式):费力不~。
[féng yíng]
谏诤 [jiàn zhèng]
直言指出他人的过错,并规劝其改正。
迎阿 [yíng ā]
逢迎阿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