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ǔn zé]
所遵循的标准或原则。
唐 梁宝 《与赵神德互嘲》句:“ 赵神德 ,天上既无云,闪电何以无準则。”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故尝妄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 汉 魏 古诗,以尽乎 郭景纯 、 陶渊明 之所作,自为一编,而附千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準则。” 陈毅 《六国之行》诗:“準则昭天下,精神重 万隆 。”
以为标准或原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明帝 问 谢鯤 :‘君自谓何如 庾亮 ?’答曰:‘端委庙堂,使百僚準则,臣不如 亮 。’” 明 方孝孺 《郊祀颂》:“準则 尧 禹 ,绍述 商 周 。”
犹标志。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自 鸡笼山 ,葱翠层迭,而 南山 南北峙,泛海者以 鸡笼 为準则也。”
标准;原则。
《南齐书·张绪传》:“ 晋氏 衰政,不可以为准则。”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梁宝赵神德》:“ 宝 面甚黑,厅上凭案以待。须臾 神德 入,两眼俱赤。至阶前, 宝 即云:‘天上既无云,闪电何以无准则?’答云:‘入门来,案后唯见一挺墨。’”
以之为准则。
《隶释·汉桐柏淮源庙碑》:“ 仲尼 慎祭,常若神在,君准则大圣,亲之 桐柏 奉见庙祠。”
[zhǔn zé]
[zhǔn zé]
[zhǔn zé]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中颠扑不破的准则。
[zhǔn zé]
规矩 [guī ju]
1.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老~。立~。守~。按~办事。
2.(行为)端正老实;合乎标准或常理:~人。字写得很~。
原则 [yuán zé]
1.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性。~问题。坚持~。基本~。
2.指总的方面;大体上:他~上赞成这个方案,只在细节上提了些意见。
准绳 [zhǔn shéng]
测定物体平直的器具。比喻衡量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准或原则。
法例 [fǎ lì]
指法律条例。《晋书·刑法志》:“改旧律为《刑名》、《法例》。”《元典章新集·刑部·取受》:“依不枉法例合决五十七下,殿三年注边远一任。”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及议员既定,而法例所草尚非一二议员允许所能行,又还听其各国立法院所公议。”
规则 [guī zé]
1.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交通~。书刊借阅~。饭店管理~。
2.规律;法则:自然~。造字~。
3.(在形状、结构或分布上)合乎一定的方式;整齐:~四边形。这条河流的水道原来很不~。
标准 [biāo zhǔn]
1.衡量事物的准则:技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2.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音。~时。她的发音很~。
法规 [fǎ guī]
法律效力低于宪法 和法律的一种法的形式。在中国指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一般 用条例、规定、规则、办法等称谓。
法则 [fǎ zé]
1.规律:自然~。
2.法规。
3.模范;榜样。
[zhǔn zé]
轨则 [guǐ zé]
规则;准则。《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唐 杨炯《隰川县令李公墓志铭》:“诸侯取其轨则,四海瞻其仪表。”《清史稿·礼志一》:“顺治 三年,詔礼臣参酌往制,勒成礼书,为民轨则。”郭沫若《十批判书·庄子的批判》:“言谈合乎轨则,行为揆乎正义,好恶是非都得其正。”
条例 [tiáo lì]
由国家制定或批准的规定某些事项或某一机关的组织、职权等的法律文件,也指团体制定的章程:奖惩~。治安管理~。
尺度 [chǐ dù]
原指长度的标准。现泛指标准:放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