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 huǎn]
懈怠,废弛。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后汉书·卢植传》:“此谓君政舒缓,故日食晦也。”
从容;缓和。
晋 潘岳 《笙赋》:“勃慷慨以憀亮,顾踌躇以舒缓。” 明 吴承恩 《寿熙台潘公八帙序》:“天且益厚之,使舒缓以观餘庆,则大年遐福可契而取也。” 章士钊 《苏报案始末记叙》:“《苏报》被封后,余与 陈独秀 继创《国民日日报》以善其败。但论调之舒缓,即远较《苏报》之竣急有差。”
指行动迟慢。
《北齐书·崔赡传》:“吏部尚书 尉瑾 性褊急,以 赡 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免归。”《新唐书·叛臣传上·仆固怀恩》:“ 怀恩 为人雄重寡言,应对舒缓,然刚决犯上。” 宋 叶适 《齐云楼》诗:“舒缓未为愚,疏达终多智。”
宽松。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园篱》:“剥讫,即编为巴篱,随宜夹缚,务使舒缓。”
平缓。
郭沫若 《海涛集·神泉(二)》:“倒也并不是怎么高的山,在舒缓的斜坡上走了四五里路,已经到了没有人烟的地方。”
[shū huǎn]
[shū huǎn]
[shū huǎn]
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渐渐入梦。
[shū huǎn]
疏朗 [shū lǎng]
1.稀疏而清晰:须眉~。夜空中闪烁着疏疏朗朗的几点星光。
2.开朗:胸怀渐渐~了。
缓和 [huǎn hé]
1.(局势、气氛等)和缓:紧张的心情慢慢~下来了。
2.使和缓:~空气。~紧张局势。
从容 [cóng róng]
1.不慌不忙;镇静;沉着:举止~。~不迫。~就义(毫不畏缩地为正义而牺牲)。
2.(时间或经济)宽裕:时间很~,可以仔仔细细地做。手头~。
平缓 [píng huǎn]
1.(地势)平坦,倾斜度小:黄河中下游地势~。
2.平稳;缓慢:气温变化~。水流~。
3.(心情、声音等)缓和;平和:语调~。
舒徐 [shū xú]
从容不迫。唐 元稹《张校书元夫》诗:“远处从人须谨慎,少年为事要舒徐。”元 周伯琦《鸳鸯泺作》诗:“舒徐八骏游,相羊 瑶池 乐。”《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王三老 和 朱世远 见那小学生行步舒徐,语音清亮,且作揖次第,甚有礼数,口中夸奬不絶。”
迂缓 [yū huǎn]
(行动)迟缓;不直截。
缓慢 [huǎn màn]
不迅速;慢:行动~。
疏缓 [shū huǎn]
1.懒散迟钝。
2.宽松;宽和。
轻缓 [qīng huǎn]
轻盈舒缓。
轻松 [qīng sōng]
不感到有负担;不紧张:~活儿。~愉快。
[shū huǎn]
急促 [jí cù]
1.快而短促:呼吸~。~的脚步声。
2.(时间)短促:时间很~,不能再犹豫了。
紧张 [jǐn zhāng]
1.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第一次登台,免不了有些~。
2.激烈或紧迫,使人精神紧张:~的劳动。~动人的情节。球赛已经进入~阶段。工作~。局势~。
3.供应不足,难于应付:粮食~。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