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ù mù]
严肃恭敬。指人的态度、神情等。
《后汉书·乐成靖王党传》:“﹝ 刘萇 ﹞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苾芬。”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此。”《孽海花》第二七回:“第二个却生得方面大耳,神情肃穆,鬚髯丰满,大概是 乌赤云 了。” 朱自清 《欧游杂记·罗马》:“他画这屋顶时候,以深沉肃穆的心情渗入画中。”
指事物所产生的气氛,谓使人有凛然之感。
汉 应璩 《与满炳书》:“夫 漳渠 西有 伯阳 之馆,北有旷野之望,高树翳朝云,文禽蔽緑水,沙场夷敞,清风肃穆。” 宋 陆游 《自雪堂登四望亭因历访苏公遗迹至安国院》诗:“三山葱蘢鮫鰐静,九关肃穆虎豹闲。” 章裕昆 《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被迫登台之黎元洪》:“刁斗森严,气象肃穆,人人志易神移。”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傍晚在湖边林际散步,山气肃穆,沁人心脾。”
[sù mù]
[sù mù]
[sù mù]
灵堂布置得庄严肃穆,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中国哲学崇尚的是一种肃穆、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绿森森的林带,在湛蓝的天幕下显得肃穆、端庄、壮美。
整座建筑给人以一种肃穆,静谧和森严的气氛。
陵园的四周长满了青松翠柏,气氛庄严肃穆。
会场上笼罩着庄严肃穆的气氛。
追悼会的气氛庄严、肃穆,大家心情沉重。
青松翠柏把烈士陵园点缀得格外肃穆。
人民英雄纪念碑庄严肃穆,高耸入云。
庙宇呈朱红色,垣墙粉白。松柏青翠。整个建筑秀美而典雅,肃穆而庄重。
古老的寺庙在朦胧夜雾的笼罩下,像一幅飘在浮云上面的剪影一般,显得分外沉寂肃穆。
纪念碑被松树和柏树包围着,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
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
会场的气氛十分肃穆。
使用这些字样的动机是庄严肃穆而非趋炎附势。
他读经时,一定正襟危坐,表情肃穆。
挺拔的碑身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1949年10月,隆重而肃穆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
历代的皇宫,除了外部的威严肃穆就是内部的金碧辉煌了。
墓室内外灯光微暗,空气凝重肃穆,甚至有些阴森。
塔林旁林立肃穆的经幡蔚为壮观。
[sù mù]
庄严 [zhuāng yán]
庄重而严肃:态度~。~地宣誓。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稳重 [wěn zhòng]
(言语、举动)沉着而有分寸;不轻浮:为人~。态度~。
威严 [wēi yán]
1.有威力而又严肃的样子:神色~。~的仪仗队。
2.威风和尊严:他摆出了尊长的~。
庄重 [zhuāng zhòng]
(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态度~。在严肃的场合你要放~点儿。
正经 [zhèng jīng,zhèng jing]
旧时指十三经。,1.端庄正派。 2.正当的。3.正式的;合乎一定标准的。4.严肃而认真。 5.〈方〉确实,实在 。
肃静 [sù jìng]
严肃寂静:殿堂里十分~。
肃立 [sù lì]
恭敬庄严地站着:奏国歌时全场~。
端庄 [duān zhuāng]
端正庄重:神情~。举止~。
严肃 [yán sù]
1.(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他是个很~的人,从来不开玩笑。会场的气氛既~又隆重。
2.(作风、态度等)严格认真:~处理。
3.使严肃:~党纪。~法制。
严格 [yán gé]
1.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管理。他对自己要求很~。
2.使严格:~财经纪律。
庄敬 [zhuāng jìng]
庄严恭敬。
清静 [qīng jìng]
(环境)安静;不嘈杂:我们找个~的地方谈谈。
严厉 [yán lì]
严肃而厉害:~打击。态度~。措辞~。
平静 [píng jìng]
(心情、环境等)没有不安或动荡: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风浪已经~下去了。他说话的声音仍然很~。
[sù mù]
静穆 [jìng mù]
安静庄严:气氛~。~的灵堂。
轻浮 [qīng fú]
言语举动随便,不严肃不庄重:举止~。
喧哗 [xuān huá]
1.声音大而杂乱:笑语~。
2.喧嚷:请勿~。
喧闹 [xuān nào]
1.喧哗热闹:~的集市。
2.喧哗吵闹:大声~。
隆重 [lóng zhòng]
盛大庄重:~的典礼。大会在北京~召开。
严苛 [yán kē]
严厉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