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ě pà]
使人害怕。
唐 韩愈 《县斋有怀》诗:“气象杳难测,声音吁可怕。”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茅盾 《子夜》四:“枪声在这小房间里更显得惨厉可怕。”
只怕。
唐 李涉 《送颜觉赴举》诗:“居然一片 荆山 玉,可怕无人是 卞和 。”
[kě pà]
[kě pà]
[kě pà]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暴自弃。
[kě pà]
可畏 [kě wèi]
1.令人畏惧。《书·大禹谟》:“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颖达 疏:“言君可畏者岂非民乎?”《左传·文公七年》“夏日之日也”晋 杜预 注:“夏日可畏。”唐 韩愈《寄三学士》诗:“颶起最可畏,訇哮簸陵丘。”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孙文定》:“目睢盱可畏。”
2.令人敬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敦煌变文集·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仙乐隐隐以引前,天女依依而后送,一道光明可畏。”宋 曾巩《王无咎字序》:“补之 明经术,为古文辞,其材卓然可畏也。”
可骇 [kě hài]
令人惊讶;令人震惊。旧题 唐 柳宗元《龙城录·李太白得仙》:“道士於碧雾中跨赤虬而去,太白 耸身健步追及,共乘之而东去,此亦可骇也。”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由于战争破坏,人口遭受可骇的损失。”
恐怖 [kǒng bù]
1.由于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
2.使人恐怖的;搞恐怖活动的:~手段。~分子。
恐慌 [kǒng huāng]
因担忧、害怕而慌张不安:~万状。洪水要来的消息使人们十分~。
恐惧 [kǒng jù]
惊慌害怕:~不安。
[kě pà]
美好 [měi hǎo]
好(多用于生活、前途、愿望等抽象事物):~的愿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