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ǎi tuō]
撇开;脱离。
唐 韩偓 《送人弃官入道》诗:“忸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 元 汪元亨 《沉醉东风·归田》曲:“着意来寻安乐窝,摆脱了名韁利锁。” 清 黄景仁 《凤皇台上忆吹箫·洪稚存悼殇女和韵广之》词:“摆脱红尘浩劫, 彭 殤尽,一样荒邱。” 巴金 《随想录·中国人》:“不管你跑到天涯地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的身边。”
[bǎi tuō]
[bǎi tuō]
[bǎi tuō]
影片中的那个年轻人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惜远走他乡。
不能摆脱是人生的苦恼根源之一,恋爱尤其如此。
最令人烦恼的事物往往可以使人摆脱烦恼。
使意志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意志摆脱任性。
如果你想一生摆脱苦难,你就得是神或者是死尸,想想他人的不幸,你就能坦然面对人生。
当一个人摆脱了自已的恐惧,就会觉得无比的畅快和舒适。
泪水是脆弱者的摆脱,是刚强者的自豪。
在同学们地帮助下,小静终于摆脱了困境。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大多数人摆脱了贫困的生活。
只有奋发图强才能摆脱挨打的境地。
与其这样坐以待毙,还不如想法摆脱困境。
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我们摆脱了沉重的作业负担。
现在,世界上还有不少人没有摆脱饥饿。
我们发展生产的目的是让人民彻底摆脱贫穷,走上富裕道路。
企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困境,不能盲目乐观。
弟弟身体虚弱,常年都无法摆脱疾病的困扰。
她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走向了新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妇女已摆脱三从四德的观念。
我们国家摆脱了贫困,开始繁荣富强起来。
这次我能摆脱困境,全靠张先生仗义疏财,鼎力帮助。
他只有奋力冲上这座山峰,才有可能摆脱腹背受敌的困境。
[bǎi tuō]
挣脱 [zhèng tuō]
奋力摆脱。
脱节 [tuō jié]
原来连接着的物体分开,借指原来联系着的事物失掉联系,或原来应该联系的事物没有联系起来:管子焊得不好,容易~。理论与实践不能~。
开脱 [kāi tuō]
推卸或解除(罪名或对过失的责任):~罪责。不要为他~。
离开 [lí kāi]
跟人、物或地方分开:离得开。离不开。鱼~了水就不能活。他已经~北京了。
逃脱 [táo tuō]
1.逃离(险地);逃跑:从虎口中~出来。刚抓住的逃犯又~了。
2.摆脱:~罪责。
解脱 [jiě tuō]
1.佛教用语,摆脱苦恼,得到自在。
2.摆脱:诸事纷扰,使他难以~。
3.开脱:为人~罪责。
脱离 [tuō lí]
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危险。~旧家庭。~实际。~群众。
[bǎi tuō]
依附 [yī fù]
1.附着:凌霄花~在别的树木上。
2.依赖
3.;从属:~权贵。
缠住 [chán zhù]
暂未释义
陷溺 [xiàn nì]
1.谓使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祸害人。《孟子·梁惠王上》:“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明 无名氏《精忠记·同尽》:“恨杀 秦 贼,把他一家陷溺。”
2.被水淹没。《后汉书·明帝纪》:“宜任水埶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
3.浸润,影响;使变坏。《孟子·告子上》:“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四年》:“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於火之将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於火之未然,亦足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清 顾炎武《答汪苕文》:“值此人心陷溺之秋,苟不以礼,其何以拨乱而返之正乎?”
4.比喻深深陷入错误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荀子·大略》:“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蹷陷溺。”清 林则徐《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惟念尔等吸食之辈,陷溺已深,不忍不教而诛,特先悉心开导。”
控制 [kòng zhì]
1.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操纵:自动~。~人数。
2.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或影响之下:殖民地的经济为宗主国所~。制高点的火力~了整片开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