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
释义 词典释义:
伯仲
时间: 2025-04-01 02:57:09
[bó zhòng]

伯仲

原意是哥哥和弟弟,老大和老二。后多用于评论人物的等次,比喻二者不相上下:~之间。相~。

  • [bó zhòng]

    • 原意是哥哥和弟弟,老大和老二。后多用于评论人物的等次,比喻二者不相上下:~之间。相~。

  • [bó zhòng]

    • 指兄弟的次第。亦代称兄弟。

    • 《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汉 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呜呼!分同伯仲,古则拜亲。”《太平广记》卷一九三引 前蜀 杜光庭 《虬髯传》:“问其姓。曰:‘ 张 。’问伯仲之次。曰:‘最长。’”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卢渥》:“轩冕之盛,近代无比,伯仲四人,咸居显列。” 清 钮琇 《觚賸·佞佛》:“ 魏里 丁清 惠公 之后,有伯仲二人,绩学工文。”

    • 借指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 东林 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 王季思 等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意指朋党。” 清 曹寅 《秋饮》诗:“且看大小《雅》,伯仲本同系。”

    • 古代对年长的男子,不称名字而称排行,表示尊敬。

    •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汉 班固 《白虎通·姓名》:“五十乃称伯仲者,五十知天命,思虑定也,能顺四时长幼之序,故以伯仲号之。”

    • 比喻事物不相上下。

    • 晋 王羲之 《与谢安书》:“ 蜀 中山水,如 峨眉山 ,夏含霜雹,碑板之所闻, 崑崙 之伯仲也。” 宋 秦观 《代贺王左丞启》:“学穷 游 夏 之渊源,文列 班 杨 之伯仲。”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碧云寺》:“大抵 西山 兰若, 碧云 、 香山 相伯仲。” 孙中山 《行易知难》第四章:“ 中国 更有一浩大工程,可与长城相伯仲者,运河是也。”参见“ 伯仲之间 ”。

[bó zhòng]
  • 他俩的实力差不多,都在伯仲之间。

[bó zhòng]
  • 昆仲 [kūn zhòng]

    对别人兄弟(xiōngdì)的称呼。

  • 昆季 [kūn jì]

    兄弟(xiōngdì)。

  • 兄弟 [xiōng dì]

    哥哥和弟弟:~二人。~单位。~部队。~民族。

    1.弟弟。

    2.称呼年纪比自己小的男子(亲切口气)。

    3.谦辞,男子跟辈分相同的人或对众人说话时的自称:~我刚到这里,请多多关照。

  • 手足 [shǒu zú]

    1.指举动、动作:~无措。

    2.比喻弟兄:情同~。

  • 昆玉 [kūn yù]

    1.昆仑山 的美玉。多用以比喻意趣高洁、文章精美和人才杰出等。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璡 则志烈秋霜,心贞 崑 玉,亭亭高竦,不杂风尘。”《文选·陆倕<新刻漏铭>》:“陵机 之赋,虚握灵珠;孙绰 之铭,空擅 崑 玉。”李周翰 注:“灵珠、崑 玉,喻文章之美也。”唐 陈陶《寄兵部任畹郎中》诗:“崑 玉已成廊庙器,涧松犹是薜萝身。”

    2.对别人兄弟的美称。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张继》:“﹝ 继 ﹞与 皇甫冉 有髫年之故,契逾崑玉。”清 潘永因《宋稗类钞·博识》:“陆士衡 兄弟产於 崑山,后人因称兄弟为崑玉,言其如 崑山 之玉也。”

    3.称人兄弟的敬词。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因将军贤昆玉无尺寸地,暂供 荆州 以为养军之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快不要行礼。贤昆玉多是江湖上义士好汉,下官未任之时,闻名久矣。”《再生缘》第五七回:“王亲,你又并无昆玉,想到了高年父母,就该应保重身体了。”